当前位置:主页 > 医学论文 > 临床医学 >

扩张型心肌病36例诊疗体会
栏目分类:临床医学   发布日期:2009-12-06   浏览次数:

扩张型心肌病(dilated cardio myopathy,DCM)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变所引起的心脏

扩张型心肌病(dilated cardio myopathy,DCM)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变所引起的心脏病。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、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等。由于它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,给早期的诊断和及时治疗带来困难。本人就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资料较为完整的36例住院病例的诊疗过程分析如下。

1 临床资料

  男28例,女8例,男∶女=3.5∶1,年龄17~65岁,平均(41.5±2.3)岁。首发症状为活动后心悸、气短、不能平卧睡眠等心功能不全者25例,占69.4%,心律失常6例,占16.7%;胸闷、心前区疼痛3例,占8.3%;发作性喘憋及腹胀各1例,占5.6%。体检发现颈静脉充盈28例,占77.8%;心脏相对浊音界扩大者30例,占83.3%;心尖部收缩期杂音28例,占77.8%(其中过半数在Ⅲ级以上);舒张期奔马律12例,占33.3%。入院时心功能不全33例,占91.6%;其中心功能Ⅱ级者7例,Ⅲ级者15例,Ⅳ级者11例,平均Ⅲ级。住院患者均做心电图检查,发现心律失常者25例,占69.4%;18例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均发现心律失常,主要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16例,占44.4%;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,占12.9%;短阵室上速9例,占25%;房扑、房颤6例,占16.7%;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,占25%;左束支及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,3种以上的复杂心律失常12例,占33.3%。X线心脏远达像见心脏不同程度的扩大,心胸比值平均0.56。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右心室均扩大者13例,占36.1%;左室扩大25例,占69.4%;左房扩大16例,占44.4%;二尖瓣关闭不全16例,占44.4%;三尖瓣关闭不全6例,占16.7%;左室附壁血栓2例,左房血栓1例。本组住院期间死亡8例,占22.2%,5例死于顽固性心衰,3例猝死(其中1例考虑死于急性肺栓塞)。7例有误诊史,占19.4%;其中误诊为瓣膜性心脏病4例,心包积液2例,支气管哮喘1例。

2 讨 论

 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未明,可能与免疫、感染及遗传等因素有关。其形态学上的典型表现为心脏扩大,心室壁变薄,两侧心室腔均可扩大,一般左心室扩大为主,也可见心房扩大。它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心肌纤维明显变粗、变性、纤维化;心内膜也可有纤维化;瓣膜多正常,有时可见关闭不全,主要是由于房室环扩大所致。
2.1 DCM的诊断 目前DCM的诊断仍以排除法为主,本组资料的诊断符合林琦等提出的6条诊断标准。本组7例有误诊史,占19.4%。其中误诊为瓣膜性心脏病者超过半数,所以对于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者,应首先与瓣膜性心脏病相鉴别,其意义在于指导治疗,因为DCM是人工瓣膜置换术的禁忌证。风湿性心脏病多有风湿热史,而且瓣膜异常有狭窄表现;瓣膜脱垂的超声心动图也有典型表现,易于鉴别。另外,注意观察心脏杂音的动态变化,也是简单有效的鉴别手段之一:DCM心衰纠正时,心脏体积减小,收缩期杂音可减弱,而瓣膜性心脏病心衰纠正后,收缩期杂音往往增强。其次,要排除缺血性心脏病,当二者鉴别困难时,可行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,若201铊显像于多个肌节段呈花斑状而无完全缺损节段,则DCM的诊断可能性大;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能提供更有力的鉴别依据。最后,还要排除心包积液、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有心脏扩大表现的疾病。
2.2 临床表现 DCM除了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外,心律失常也是其较为突出的临床特点。本组病例心电图检查者均发现心律失常者25例,达69.4%。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失常,提示DCM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高,应常规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。从本组资料看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为主。与其他作者的研究一致。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:①心肌纤维变性、坏死、纤维化导致自律性增加;②心肌病变程度不一致引起复极不均一,QT离散度增加;③传导系统受累及;④室壁张力增大,心肌细胞耗氧增加,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障碍。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是改善心功能的必要条件,在治疗中针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负性肌力明显、易致新心律失常发生的特点,我们体会使用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减少不良反应,提高近期疗效;另外积极与正性肌力药物合用,有利于保证改善心功能。对于药物疗效差的室性心动过速,应植入自动复律除颤器;对于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者,宜植入永久性起搏器。
2.3 治疗 近4年收治的14例患者以静脉硝普钠(开始每分钟6.25~12.5μg,然后根据血压及病情变化调整用量)和多巴胺2μg/(kg*min)为主(A组);前6年收治的22例患者以静脉酚妥拉明治疗为主(B组)。A、B两组均配合强心利尿,抗心律失常等治疗,心功能改善Ⅰ级所用的时间A、B两组分别为(4.5±1.2)天和(7.0±1.5)天,有显著性差异(P<0.01)。两组病死率分别为21.4%(3/14)的22.7%(5/22),无显著性差异(P>0.05)。在A组治疗中,我们观察到治疗初始常有轻微的血压升高现象,这可能是心输出量增加的一种表现;而且由于硝普钠和多巴胺的扩张肾动脉的作用,肾血流量增加,肾小球滤过率增加,导致尿量增多,从而减轻心脏负荷,改善心功能。由此我们体会,这种方法治疗心衰具有起效迅速,效果明显的特点。两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,我们认为与顽固性心衰预后差及猝死发生有关。
2.4 预后 一般认为DCM5年病死率30%~80%,有研究证明大多死于顽固性心衰,少数死于猝死。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,心功能分级和收缩压等。猝死的原因多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,所以QT离散度可做为预测猝死发生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。另外,也有作者发现伴三尖瓣返流者猝死率高。本组资料中2例猝死于室速室颤,1例根据心电图变化考虑死于急性肺梗塞。我们认为有效控制顽固性心衰和预防猝死是降低病死率的根本手段。通过针对前述的预测因素进行有益的干预,可达到这个目的。
本文来自: 医学论文(yxlw.org) 详细出处参考:http://www.yxlw.org/html/lc/20091203/25310.html

相关热词:

Copyright © 2006-2019 efanwen.com 医范文网 版权所有   粤ICP备13009023号   工作总结 | 工作计划 | 述职报告 | 职业规划 | 行政文档 | 入党大全 |
医学信息 医学范文 医学论文 学医之旅 实用范文 常用范文 简历范文 心得体会 医学合同 作文网